【自然筆記】
(相關資料圖)
“從銀川老灌區過來,感覺這里有啥不一樣?”在寧夏回族自治區吳忠市紅寺堡生態移民開發區,當地人常常這樣問外來客。“沒看出啥差別,渾然一體了嘛。”得到的回答大抵如此。其實,這種“無差別”的感受表達,著實令紅寺堡人自豪得很。
在寧夏,曾經一度存在著兩種截然不同的景象:中北部,因享有引黃灌溉之利,是聞名遐邇的魚米之鄉——早在唐代,詩人韋蟾就吟出“賀蘭山下果園成,塞北江南舊有名”的詩句,銀川平原成為令西部各省區羨慕的綠洲;中南部,因干旱少雨、環境惡劣,以“苦瘠甲天下”聞名,甚至被聯合國專家判定為“不適合人類生存”,紅寺堡就曾被劃入這個區域。
紅寺堡位于吳忠市利通區以南,距銀川市不足200公里。由于地勢較高,無法得到母親河的滋潤,這里千百年來一直是無人問津的不毛之地。紅寺堡的改變,要從20多年前興建扶貧揚黃灌溉工程開始說起。
紅寺堡的發展、變化,無一不與黃河水有關。紅寺堡與老灌區最重要的差別,也在水上:老灌區用的黃河水,基本都是無壩引水——也就是說,銀川老灌區的農業用水,都是“引”過來的,費事少、成本低;而這里所用的黃河水,經過多級提升,一直提升到300米以上,才能滋潤“高高在上”的農田,每方水的成本自然要比無壩引水高得多。不過,這筆超出的用水費并沒有落到農民身上,而是大部分由政府補貼。可以想見,如果完全讓農民自己承擔這些費用,那么農民一年到頭勞作的汗水就白流了。
有了黃河水的滋潤,紅寺堡這個全國最大的生態移民開發區,與千百年前就已形成的銀川灌區渾然一體,到處都是欣欣向榮的景象。那里的地貌,已從滿眼渾黃變為片片新綠;在那里,路成網、樹成行、田成方、渠相連,花果飄香、五谷豐登、六畜興旺,種植業、養殖業皆成規模,且量、質俱佳。
鄉村換了新顏,城區也沒有怠慢。紅寺堡這座在荒原上崛起的新城區,如今朝氣蓬勃,盡顯興旺發達的景象。走在整潔美觀的街道上,不僅可以看到排列整齊的行道樹、拔地而起的建筑群,還可以嗅到現代文明的氣息,體驗科學技術融入生活帶來的變化,觸及由觀念更新引發的各種新鮮事物。顯然,紅寺堡這片曾經的千古荒原變成了令人羨慕的“塞上江南”,無論是自然環境還是城市基礎設施,無論是生產方式還是生活方式,都與銀川老灌區融為一體,沒有差別了。銀川平原老灌區有的,這里幾乎都有;老灌區沒有的,這里也有。比如,紅寺堡鎮一躍成為“寧夏葡萄酒第一鎮”,葡萄種植規模、釀酒產量在整個自治區都占有舉足輕重的地位。再如,作為“中國·紅寺堡富硒黃花菜科技高峰論壇”的舉辦地,太陽山鎮被譽為“中國黃花菜明星產區”,一到采收季節就變成金黃色的世界。此外,紅寺堡還通過種植飼草料帶動畜牧業和食品加工業發展,有些產業的規模甚至超過那些具有傳統優勢的地區。
不知是因為揚黃灌溉的成本太高,還是因為深知政府補貼負擔重、新灌區開發不易,紅寺堡人的節水意識普遍很強。同樣是一點水,在紅寺堡發揮的作用和產生的經濟、社會和生態效益,都要比其他地方大得多。
不了解紅寺堡的歷史,就不知道它與銀川平原老灌區“渾然一體”有多么了不起;看不到紅寺堡與銀川平原老灌區的不同,就不知道紅寺堡的今天有多么來之不易,紅寺堡人的奮斗精神有多么可貴。
相關數據顯示:作為揚黃灌溉的新灌區,紅寺堡新增73萬畝灌溉面積,營造出4000多平方公里的新綠洲,不僅讓23萬人穩定脫貧,而且徹底改變了那里的生態環境,在千古荒原上創造出一個重整山河的奇跡。
(作者:莊電一,系光明日報社原高級記者)
下一篇:最后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