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今天(5月6日)從省司法廳獲悉:在全國普法辦最新公布的第三批“全國普法依法治理創新案例”中,江蘇省南通市“鄉村法治文化建設‘三強三畫’模式”名列其中。
(資料圖片僅供參考)
強統籌描繪鄉村法治文化陣地“工筆畫”——
南通市充分發揮濱江臨海、運河橫貫的地理優勢,以沿江沿海生態景觀帶以及鄉村振興示范村、先進村等為“點、線”,描繪規劃工整、錯落有致的鄉村法治文化陣地“工筆畫”,建設與城鄉發展相協調、生態環境相融合、公共文化服務相互補的鄉村法治文化陣地。
推動各縣(市)區將法治元素融入沿江沿海生態景觀帶建設,打造沿江沿海“百里法治文化長廊”,將法治元素融入景觀帶,帶動建成67個沿江沿海村居陣地、10余條鄉村法治文旅線路。
推進法治文化陣地“村村有、村村優”工程,將鄉村法治文化陣地建設納入全市“鄉村振興示范村、先進村”培育整體布局,實行清單管理、考核推動。靈活運用江豚、貝殼、帆船、風車等景觀元素,提檔升級259個村居法治文化陣地。
依托公共文化設施,設立法治宣傳欄、法律圖書室等陣地。整合法律服務所、律師事務所資源,在鄉村商圈、村辦企業、村民居住區等設立111個公益法治文化服務“集市點”,依托全市328個戶外愛心工作站建設“法治服務驛站”等,提供法律咨詢、法律援助指引等服務。
強輻射描繪鄉村法治文化展陳“寫意畫”——
南通市充分挖掘江海文化底蘊特色,以歷史名人、特色文化載體資源為“紙”,法治精神、法治元素為“墨”,描繪流光溢彩、法韻綿長的鄉村法治文化展陳“寫意畫”。
挖掘張謇文化核心精神,打造張謇法治文化特色園、張謇家風家教館、張謇企業家學院,凝練展示張謇先生在治城、治企、治家過程中的規則制度觀念、“孝法、善法”理念,推動優秀傳統法治文化煥發新的生命力。
發動鄉村“草根創作大家”用方言俚語闡述“法言法語”,將法治元素充分融入海門山歌、如皋木偶劇、通州戲劇等本土文化資源,打造《江海漁歌》《范老爺判婚》等法治木偶戲、法治通劇、法治小品。開發“江小豚”“犇犇”等親和力強、接受度高的普法動漫典型形象,制作法治動漫系列作品,寓教于樂,傳播法治文化。
打造“法潤江海”品牌項目,各市、縣連續多年開展法治文化節、“法潤江海和諧萬家”“鄉村振興法治同行”等各類主題法治文化活動620余場,開通“崇法指南”“海小司和孫小司”等普法直播平臺,成立網絡普法媒體聯盟,拓寬“報網端微屏”于一體的法治文化鄉村傳播覆蓋面。
強融合描繪鄉村法治文化浸潤“水彩畫”——
南通市充分依托鄉情親情友情資源,以文明實踐、基層治理等“顏料”,描繪通透明亮、清新淡雅的鄉村法治文化浸潤“水彩畫”,融合推動法治文化建設深入鄉村、走進家庭。
緊扣“身邊人講身邊法”,不斷壯大普法隊伍,發揮“江海普法名嘴”“鄉村法治文藝隊”等志愿隊伍作用,通過“普法劇院”“家庭普法站”“法治加油站”等平臺,廣泛宣傳憲法、民法典等與群眾密切相關的法律法規,促進法治文化入腦入心。
實施“黨建+法治”工程,推動全市分別建成18個國家級和943個省級民主法治示范村(社區)。依托1919個政協“有事好商量”協商議事室,加大“援法議事”力度,創建協商議事法治護航機制,激發群眾自治活力。
培育法律明白人18000余名,在網格治理中融入網格普法力量,建立132個法律明白人工作室,依托34個基層法庭建立法律明白人實踐“學堂”。
成立鄉村振興法治學院,建立22個法治培訓現場教學點,加強對村居“兩委”干部、法律明白人、高素質農民等法治培訓,為鄉村振興戰略的貫徹落實筑牢法治“后勤”基礎,不斷夯實鄉村法治宣傳隊伍基礎。(江蘇廣電融媒體新聞中心/許宸 編輯/蔣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