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基金報記者 盧鸰
在A股半導體公司中市值位列第二的北方華創(002371),將迎來國家集成電路基金(即俗稱的“大基金”)最高達1059萬股的巨量減持。
(相關資料圖)
不過,據中國基金報記者統計,在國家集成電路基金的積極參與扶持之下,2016年至今,北方華創營收和凈利分別增長了805%、2532%,總市值則大漲1243%,國家集成電路基金自身也獲得約838%的回報。
相伴6年、大基金增值8倍北方華創凈利大漲25倍、市值大漲12倍
5月5日晚間,北方華創公告,國家集成電路基金計劃自公告披露之日起15個交易日后的6個月內,以大宗交易或集中競價方式,減持公司股份數量累計不超過1059.1201萬股,占公司總股本比例為2%,減持理由是“自身經營管理需要”;其股份來源為通過參與公司2016年發行股份購買資產并募集配套資金項目,及2019年非公開發行項目取得的股份。
目前,國家集成電路基金持有北方華創3932.8803萬股,占公司總股本比例為7.43%。
2016年8月,國家集成電路基金斥資6億元,認購了北方華創3436.4261萬股股份,當時的認購價為17.46元/股;2019年5月,國家集成電路基金斥資91089.1041萬元,認購了北方華創1486.6836萬股股份,當時的認購價為61.27元/股。通過這兩次定增,國家集成電路基金總計斥資約15.11億元,認購了北方華創總計4923.1097萬股股份。
以5月5日的收盤價計算,國家集成電路基金目前持有的北方華創的股份市值約為126.69億元;2020年,在2016年的定增解禁之后,國家集成電路基金曾減持了約1000萬股股份,以當時的股價計算,其減持收益約為15億元。
以此計算,國家集成電路基金在北方華創的兩次投資,總計增值約126億元,增值幅度為8.38倍。
2016年,北方華創營收為16.22億元,凈利潤9290萬元;2022年,北方華創實現營收146.88億元,凈利潤23.53億元,相對于2016年分別增長了805%、2532%。
而從2016年8月至今,北方華創的總市值則從127億元,增長至2023年5月5日的1706億元,漲幅達1243%,在半導體板塊的總市值僅次于海光信息。
也就是說,在國家集成電路基金的積極參與扶持之下,6年多來,北方華創營收和凈利分別增長了805%、2532%,總市值則大漲1243%,國家集成電路基金自身也獲得約838%的回報。
2023年為近四年半導體設備國產化率提升最快年份
北方華創由七星電子和北方微電子重組而來,其業務聚焦于半導體設備、真空設備、新能源鋰電設備及精密電子元件四大業務板塊。
北方華創在其2022年年報中稱,在地緣政治風險、全球通脹以及消費需求疲軟等多重因素影響下,2022年集成電路產業進入新一輪的周期性波動和庫存調整周期,對集成電路產業的增長速度帶來一定影響,但高性能計算、汽車電子、工業控制等領域對芯片的需求量持續提升,已成為新的行業增長驅動力。
長期來看,在數字化發展趨勢加速的大背景下,下游消費升級和數字化轉型的需求將持續拉動芯片需求,5G、人工智能、物聯網、云計算、智能汽車等新興領域的蓬勃發展,為集成電路的需求帶來增量空間,進而為集成電路裝備帶來巨大市場。
國內知名半導體研究機構芯謀研究預計,2023年國產半導體設備銷售額將達到62億美元,國產化率約16%,為近四年國產化率最快提升的年份。
2023年一季度,北方華創實現營業收入38.71億元,同比增長81.26%;歸屬于上市公司股東的凈利潤5.92億 元,同比增長186.58%,扣非凈利潤5.34億元,同比增長243.59%。
浙商證券研報指出,半導體晶圓制造3大核心設備——光刻機、刻蝕機設備、氣相沉積設備,占據了產線設備總投資額的70%。
從競爭格局來看,國內外具備非常相似的競爭格局特征,光刻機以阿斯麥(全球龍頭)、上海微電子(國內)為首;刻蝕設備以拉姆研究(全球龍頭)、中微公司(國內)為首;氣相沉積設備以應用材料(全球龍頭)、北方華創(國內)為首。
在國內肥沃的土壤上(2017年-2021年中國半導體設備銷售額平均增速較全球高17.4%),疊加與海外相似的競爭格局(全球應用材料+拉姆研究+阿斯曼,國內北方華創+中微公司+上海微電子),國內半導體設備公司未來成長速度有望較全球設備龍頭更高。
因此,浙商證券認為,未來北方華創與應用材料的市值比有望進一步縮小。
編輯:小茉審核:木魚
下一篇:最后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