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北長興,毗鄰太湖。過去以煤為業,以“黑”著稱,水質發黑,天空發灰。
(資料圖)
如今,傳統產業轉身綠色智造,從單一的蓄電池到動力電池,從智慧儲能到氫能、太陽能、風能,長興由“黑”變“綠”,煤城變成了綠色能源基地,新能源產值有望達到300億元,實現了從保護生態、改善環境到發展經濟、和諧生存的迭代升級。
守護江河創新制
長興由“黑”變“綠”,“河長制”功不可沒。
早在2003年,長興在全國率先創立“河長制”:給每一條河流確定一名“河長”,作為治理、保護河流的第一責任人。
“河長制”三級管理、職責分明。縣級河長統籌協調、鎮級河長具體領辦、村級河長日常管護,每一條河都有專屬管理員。
長興的首創很快被浙江各地“拷貝”,“河長制”由此走出長興,走向浙江,形成了省、市、縣、鄉、村五級河長架構。2016年,“河長制”推向全國。
目前,長興縣大大小小各級河長達到472名。在洪橋鎮東王村,正在巡河的村黨總支書記、村級河長欽偉娟告訴記者,每天中午,她都會帶著手機、打開軟件,開始一天的巡河。
“村里大小河流有十幾條,平均每個月,我都要對所有河流進行至少3次的全面巡查。”欽偉娟說,從最初撿垃圾到后來改善水環境,再到現在注重生物多樣性保護,河長的工作機制、工作職能這些年不斷更新,55個河長工作站覆蓋全縣,不光要查水面干不干凈、岸上有沒有垃圾,方方面面都要查,一旦發現問題,拍照上傳,及時解決。徒步進不去的地方,就用無人機。
去年5月,長興又開始運行“電子河長”,埋在水下的傳感器不僅可以監測水質,還能“追根溯源”,能實時監測河流的色度、濁度、酸堿度pH值、鹽度值等12項指標,一旦發現某個指標出現異常,能在最快的時間內找到源頭,為河流水質檢測提供更精準的數據支撐。
護得水岸清,治河也致富。像東王村,隨著河流水質從Ⅲ類、Ⅳ類變為長期保持Ⅱ類,優美的水域村莊環境先后吸引了三大農旅融合項目,村集體經濟年收入從不到5萬元,到現在突破100萬元,村民人均收入達到了3萬多元。
生態修復探新路
到了長興,不能不看“龍之夢”。
“龍之夢”是長興依托濱臨太湖的區位優勢,成功引進的全國最大的文旅綜合項目。7個主題樂園、11家酒店、13座劇院、1個太湖古鎮、野生動物園、全國最大的馬戲城、3萬平方米會展中心、5000畝濕地公園集于一體,投資額達到251億元。
“這不僅是長興有史以來最大的一筆投資,更是長興大力推進礦山生態修復,促進生態價值再現的生動案例。”長興縣委書記石一婷告訴記者,“龍之夢”目前已經形成了“政府生態修復+市場旅游投資”的模式,在保護原有生態的基礎上,項目設計充分運用自然與生態獨特景觀,保留了原區域裸露山體、植被與廢棄礦坑,并設計建設了自然山水景觀,特別是酒店的選址,巧妙地遮擋住裸露的礦體,盡數展現出自然風光的生態效應。
據了解,太湖圖影旅游度假區東臨太湖、西依弁山,在長興的縣域規劃中,目標是成為長三角旅游度假第一目的地,一直以來實施保護性開發。為實施“生態+”礦山綜合治理模式,長興堅守一條底線:宜林則林、宜耕則耕、宜建則建、宜景則景,著力改善礦坑周邊生態環境,實現廢棄礦山資源循環利用。
碧巖和陳灣是圖影旅游度假區的2個自然村,因為沒什么田地,800多戶村民一直靠采礦為生,經濟基礎薄弱,外出打工的人越來越多。
“現在,情況發生了根本性變化。”陳灣村村主任蔣海奇說,村民們已經不再上山挖礦,也不需要出門打工。不少年輕人去了縣里的保安培訓班,回來后在家門口的“龍之夢”樂園就能上班了。
據稱,“龍之夢”項目每年可吸引游客約3000萬人次,累計解決3萬余人就業,形成綜合的生態效益、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
承接了大項目的溢出紅利,當地的文化、旅游產業都打開了新的發展空間。長興的非物質文化遺產“百葉龍”在“龍之夢”的太湖古鎮上演,和當地的民俗結合打造“爆款”成為“龍之夢”的標志性看點。因為這個項目的落地,一些在外打工的年輕人準備回鄉創辦民宿,長興的紅梅基地也準備將數萬株紅梅遷入“龍之夢”的盆景園。
零排運輸有新意
除了“龍之夢”,長興還有一條“空中長龍”。
301省道是長興周邊煤炭、石材原料、水泥熟料的主要運輸通道,每天途經省道的重型卡車至少有6000輛次。高頻次運輸帶來的交通擁堵、汽車尾氣、道路揚塵嚴重影響著生態環境,成為當地的“心肺之患”。
如今,行進在301省道上,村莊寧靜、樹木蒼翠,綠色生態之美隨處可見。路邊一家食品店的陳老板告訴記者,以前,開店根本不敢開門,滿天揚塵,現在店門可以放心敞開了。
從“閉門開店”到“開門迎客”,是因為路上跑的車少了,貨物運輸有了一條“空中長龍”。
順著陳老板手指的方向抬頭望去,只見一條十余米高的“長龍”橫架在半空之中,全封閉、全架空,猶如一條蜿蜒盤旋的巨龍,十分壯觀。
“這是一個全電物流的輸送帶項目,全長綿延22公里,堪稱全球距離最長的耐高溫、全封閉電力輸送帶,年運輸量可達1050萬噸,較以前車輛運輸的成本可以降低一半左右。”國網長興供電公司負責人告訴記者,作為全國首個跨省數字化“全電物流”項目,“空中運輸長龍”串聯了長興及安徽廣德等周邊多家水泥企業,以電代油將水泥產品直接密閉運輸至物流碼頭,推動水泥運輸從源頭到終端全程純電動、無污染、無噪聲,實現全程綠色“零排”運輸。
與此同時,長興依托長湖申航道,創新推出“空水聯運”,建成浙江全省內河最大散貨環保型公用碼頭,并承接全電物流輸送帶終端,形成“全電運輸、全電倉儲、全電裝卸、全電泊船”的全電模式。
湖州市生態環境局長興分局提供的數據顯示,“全電物流”項目的建成,推動了運輸方式綠色低碳轉型,明顯降低了水泥產品熟料的運輸成本、減少運輸過程二氧化碳和污染物排放。初步估算,全年可減少燃油2000余噸、減少尾氣排放1.4萬噸,項目所在地小浦鎮PM_2.5環比下降30.8%,全縣PM_2.5下降19.2%,有效破解企業發展與綠色生態困局。 (經濟日報記者 黃 平)
上一篇:新能源汽車產業串珠成鏈
下一篇:最后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