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人員表示,南極洲的極端事件,如海洋熱浪和冰損失幾乎肯定會變得更加普遍和更加嚴重。
現在需要采取嚴厲行動將全球變暖限制在《巴黎協定》規定的 1.5°C 目標之內,科學家們警告說,南極洲最近的極端情況可能只是冰山一角。
【資料圖】
該研究回顧了南極洲和南大洋極端事件的證據,包括天氣、海冰、海洋溫度、冰川和冰架系統以及陸地和海洋生物多樣性。
報告的結論是,南極洲脆弱的環境“很可能在未來幾年和幾十年內遭受相當大的壓力和破壞”,并呼吁采取緊急政策行動來保護它。
“南極變化具有全球影響,”埃克塞特大學的主要作者馬丁·西格特教授說。
“將溫室氣體排放量減少到凈零是我們保護南極洲的最佳希望,這對地球上的每個國家和個人都至關重要。”
西格特教授表示,南極洲目前發生的迅速變化可能會讓許多國家違反國際條約。
“《南極條約》簽署國(包括英國、美國、和中國)承諾保護這個偏遠而脆弱的地方的環境,”他說。
“各國必須明白,如果繼續在世界任何地方勘探、開采和燃燒化石燃料,南極洲的環境將受到更大的影響,其方式與他們的承諾不符。”
研究人員考慮了南極洲對一系列極端事件的脆弱性,以了解其原因和未來可能發生的變化——在最近發生的一系列極端事件之后。
例如,2022年,世界上有記錄以來最大的熱浪(高于平均水平38.5°C)發生在南極洲東部,而目前冬季海冰的形成是有記錄以來最低的。
極端事件也會影響生物多樣性。例如,高溫與磷蝦數量減少有關,導致依賴磷蝦的捕食者繁殖失敗——海灘上許多死去的海狗幼崽就證明了這一點。
利茲大學的合著者安娜·霍格教授說:“我們的研究結果表明,雖然已知極端事件會通過強降雨、洪水、熱浪和野火影響全球,例如今年夏天在歐洲發生的情況,但它們也影響偏遠的極地地區。
“南極冰川、海冰和自然生態系統都受到極端事件的影響。因此,為了保護這些美麗而脆弱的地區,必須執行國際條約和政策。”
英國南極調查局的海冰專家卡羅琳·霍姆斯博士說:“南極海冰最近幾周一直占據頭條新聞,這篇論文顯示了海冰記錄——首次創下歷史新高,但自 2017 年以來,創下歷史新低——是如何不斷下滑的在南極洲呆了幾年。
“最重要的是,南極物理和生物系統不同方面的極端事件之間存在著深刻的相互聯系,幾乎所有這些事件都在某種程度上容易受到人類的影響。”
南極海冰的消退將使船只可以進入新的區域,研究人員表示,需要仔細管理以保護脆弱的地點。
歐洲航天局和歐盟委員會的哥白尼哨兵衛星是定期監測整個南極地區和南大洋的重要工具。
該數據可用于以極其精細的分辨率測量冰速、海冰厚度和冰損失。
這篇論文發表在《環境科學前沿》雜志上,題為《南極極端事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