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
話題#女子在南京地鐵車廂喝水被開罰單#
(相關資料圖)
引起網友關注
“地鐵上能不能喝水”
成為爭議焦點
南京地鐵先是回應稱,地鐵上禁止飲食,水屬于飲料的一種。7月25日又表示,如果因為身體不適需要服藥或其他緊急情況,可以飲水,也可向工作人員求助。同日發布的通報稱,僅向涉事乘客出具了告知單,對禁止事項進行宣傳告知;而乘客喝的也并非水,而是“瓶裝果汁飲料”。
南京地鐵官方微博通報
南京地鐵的回復可謂精準戳到了網友們的關切。表明未對相關乘客進行實質性處罰,就避免了“濫罰款”的質疑。指出乘客喝的不是水而是飲料,無形中強化了乘客的“責任”。因為食物和飲料一旦處理不當,確實會對車廂環境衛生和安全運行造成影響,很多網友也能理解和支持。
但人們的關注和爭論并未停止,針對“地鐵鐵上到底能不能喝水”,人們期待獲得一個明確答案。這事關我們乘坐地鐵時的個人體驗,也關乎我們在公共場合的基本權利。
@后浪視頻 視頻截圖
跳出南京,在目前軌道交通運營里程排名前十的城市中,有4地地鐵公司明確表示“不可以喝水”,有1地表示,“渴的時候可以去站臺上喝,喝完再上車。”其他幾地則表示,可以喝水或喝飲料,但不能吃東西。顯然,各地規定的標準和尺度都不一致。
而且,在實際執行中,即便有規定明確禁止喝水,但多數地方還是給出了一定的“容錯”空間,比如針對嬰兒、病人等特殊人群不作禁止,或者不會真正對乘客喝水進行阻攔,處罰更是罕見。
那么問題來了,那么這個規定的合理性到底幾何?既然很多地方并未嚴格執行,那么為何還要寫成這樣?甚至也有網友質疑:地鐵公司是不是為了自我管理的高效,而將成本轉嫁到乘客身上,給乘客增添麻煩和困擾?
眼下正值炎炎夏日,乘客坐地鐵時想喝口水,再正常不過。一些乘客的地鐵通勤時間動輒一兩個小時甚至更久,讓人在這么長的時間內忍著不喝水,也說不過去。再說,白開水、礦泉水等沒有復雜成分和刺激性氣味,對車廂環境和地鐵安全運行造成影響的可能性也不大。
這些現實因素,地鐵公司不能視而不見。即便出現有人不慎將水撒到地面等問題,也屬于小概率事件。地鐵公司加強保潔工作,乘客從我做起自覺愛護車廂環境,足以應對。真遇到有人故意而為,也不是沒有其他管理規定可以處置。
地鐵作為公共交通工具,本就不可能做到絕對整潔。管理不能總指望“一藥治百病”,也不能因噎廢食。在以剛性措施守住安全等原則的基礎上,多一點彈性和柔性,多預留一點可以調節的空間,多聽聽乘客的不同聲音,對照自我、不斷提高管理服務水平,盡量滿足更多人的需求,是地鐵公司應當努力的方向。也唯有如此,才能實現地鐵公司和乘客的雙向奔赴。我們應當有這個信心和信任。
來源:光明日報、中國青年報、新華網、@南京地鐵、@后浪視頻
責編:陳鵬
編審:符亞麗
終審:周健軍
上一篇:V觀財報|高斯貝爾董事、時任總經理游宗杰收監管函:違規減持
下一篇:最后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