項羽是一個話題性和思考性很高的人物,他的勇猛是世人公認的,而他不肯回江東,千年來一直引人深思和討論,李清照曾寫“至今思項羽,不肯過江東?”
(資料圖片僅供參考)
一方面謳歌項羽的悲壯,另一方面也是在反思,為何項羽寧死也不過江東呢?在《史記項羽本紀》中記載,“籍與江東子弟八千人渡江而西,今無一人還,縱江東父兄憐而王我,我何面目見之?”
這是項羽回憶起兵之初,是家鄉的八千子弟兵跟隨他南征北戰的,而到如今,八千人全部戰死在異地他鄉,唯獨他一個人活著,也可以說是茍且偷生,不得不說這是一種徹底的失敗。
最重要的是“我何面目見之?”這六個字很關鍵,表現當時項羽的心情,是一種羞愧怕見人的,就好比是一個人用父母的積蓄去創業,結果賠了精光,會是什么心情?
項羽就是這樣的一種情況,也可以說是項羽好面子,畢竟《史記》中交待很清楚,過了江東就有機會重來,這么說來項羽缺乏忍辱負重的心胸,通俗的說是臉皮太薄。
除了這個自身的心理素質之外,項羽的個人價值觀也決定了他的悲劇收場,在當時的情況下,項羽無疑失敗的很徹底,在他的價值觀中劉邦是稱不上英雄的,可是卻把他這個大英雄打敗了。
此時他和劉邦的勝敗已見分曉,他確實是失敗了,在項羽看來失敗了就是死路一條,即使不被別人殺死,自己也不該活著,畢竟項羽之前占領城池之后,都會殺戮一番。
這是他為人做事的一種思考方式,也是一種處事方式,是比較剛猛的,不像劉邦那般柔軟,跟劉邦相比,項羽沒有什么花花心思,在項羽眼中他看不起游擊戰,崇尚正面交戰。
項羽這樣做固然表現了自己的勇猛,可是卻沒有顧全大局,這也是項羽不過江東的第三個隱情,缺乏一種大局觀,過于在乎一城一役的得失勝敗,缺乏一種戰略眼光。
正所謂千軍易得一將難求,試問像項羽這樣的猛將,史上能有幾人?除了這三個因素之外,還有一大原因就是被老農欺騙,“項王至陰陵,迷失道,問一田父,田父紿曰“左”。左,乃陷大澤中,以故漢追及之。”
意思是項羽迷路問一個老農,被欺騙進入了沼澤地,這樣一來當項羽面對烏江亭長時,勢必會心中產生懷疑,萬一這個亭長是騙人的呢?畢竟當時劉邦懸賞捉拿。
萬一被亭長欺騙被抓,就成了劉邦的階下囚,試想項羽豈會甘心淪為階下囚,如此一來還不如殺個痛快,在種種現實情況和內心的壓力下,項羽最終放棄了過江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