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力電器話題不斷。近日,有媒體報道,格力電器已解散手機業務核心團隊。對此,格力電器回應稱,“格力手機研發持續進行中”。不過,近年來,格力手機不溫不火,確實難見大成績。
格力手機“低調”的背后是格力電器多元化的反映。目前,格力暖通空調業務營收占比仍高,生活電器營收規模較小;不過,格力電器加緊向工業裝備拓展,持股銀隆新能源、盾安環境。格力電器多元化效果仍需時間沉淀。
手機行業競爭激烈,格力手機難以突圍
(資料圖)
近日,有媒體報道,格力電器已解散手機業務核心團隊,后續可能不再出新品。對此,格力電器回應新京報貝殼財經記者表示,格力手機研發持續進行中,TOSOT G7是格力第六代手機,且與格力+智慧家居結合,歡迎進入“格力董明珠店”選購體驗。
新京報貝殼財經記者進入“格力董明珠店”發現,目前格力電器在售4款5G手機,售價3000元左右,頁面顯示4款手機總銷量超過8000件。與之形成對比的是,2022年小米全球智能手機出貨量保持第三,達1.5億臺。
格力電器布局手機業務要追溯到2015年。當年3月,董明珠宣布要進軍智能手機領域,同年,格力電器發布第一代手機產品。2016年與2017年分別推出第二代、第三代產品,董明珠也多次為格力手機宣傳。格力手機最近一次受關注是2020年12月。當時,格力商城上架首款5G手機“大松5G手機”。
實際上,手機行業品牌集中度很高。據相關機構統計,2022年全球智能手機出貨量為12.1億臺,出貨量前五家企業市場占有率總和為69.9%。其中,三星市場占有率21.6%,蘋果市場占有率18.8%,小米市場占有率為12.7%;OPPO市場占有率為8.6%;Vivo市場占有率為8.2%。
產業觀察家丁少將認為,當前手機市場高度飽和,整體出貨量持續下行,唯有高端市場仍有一定的擴容空間。品牌格局來看,OPPO、vivo、榮耀、小米、蘋果五大品牌地位穩固,其他品牌基本都在生死線上徘徊。
“格力低調對待手機業務,一方面是因為在開放市場,格力手機缺乏競爭力,銷售成績不理想;另一方面,格力多元化的重點不在手機業務上,保留小規模的手機業務,并且未必一定是整機業務,能夠對于智能家居業務有基本的支撐即可。”丁少將表示。
家電產業分析師梁振鵬介紹,“手機市場競爭非常激烈,今年以來中國智能手機市場銷量明顯下跌,各個手機品牌日子并不好過。格力手機業務之所以低調,是因為格力手機一直發展不起來,市場銷售量不大,更多由內部員工、經銷商體系購買消化。”
家電企業布局手機業務難有成功
智能手機一直被視為全屋智能家居的移動控制樞紐,未來在智能家居中扮演重要角色,為此之前家電企業紛紛布局手機業務。此前多位產業人士告訴新京報貝殼財經記者,早年家電企業布局手機業務是希望在智能家居上有一番作為。不過,目前海信、TCL、格力等家電企業手機業務均沒有亮眼的成績。
梁振鵬認為,格力手機業務不成功,最主要原因還是格力是空調企業出身,白色家電更多是機械制造業,手機屬于消費電子行業,兩個領域的研發、管理、銷售體系有很大差異,格力在手機行業比較陌生,在手機行業耕耘難度大。
“格力手機業務沒有做大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比如相對于頭部大廠,格力手機的軟硬件的研發能力不足,供應鏈沒有規模優勢,在年輕消費群體中的品牌拉力不夠,產品性價比不高,開放市場渠道能力不足等。”丁少將表示。
不過,如今家電企業逐漸收縮手機業務,但汽車企業對手機業務興致勃勃。近年來,吉利汽車通過魅族殺入手機領域,哪吒汽車與黑莓合作,上汽集團和oppo共創生態;蔚來汽車在上海和深圳搭建了手機業務團隊。
丁少將認為,汽車企業和家電企業布局手機企業,產業邏輯上類似,都是為了實現多元智慧場景的覆蓋與聯通,帶來智能終端體驗的差異化,從而帶動已有業務的增長,并且打開新的增長空間。切入的方式上略有不同,部分汽車企業采取的是并購入局的方式,家電企業采取的則是自研的方式。相對來說,汽車企業的布局更加謹慎。
“跨界品牌未必不能在手機市場取得成功,實際上當下市場上的主力品牌,也有不少都是當初跨界而來的。不過,由于當下手機行業處于創新的平臺期、市場的收縮期,因此跨界進入并非是一個好的契機。”丁少將表示。
多元化發展,格力拓展生活電器與工業方向
2014年,格力電器明確提出“將格力電器從一個專業生產空調的企業發展成一個多元化的集團性企業”。在此前后,格力電器不斷布局。2013年成立大松生活電器,主推小家電產品;2018年,格力電器收購晶弘冰箱。
格力電器2022年營業總收入1901.51億元,同比增長0.26%;實現歸屬于母公司凈利潤245.07億元,同比增長6.26%。其中,暖通空調業務營收1348.59億元,同比增長2.39%。
目前,格力生活電器擁有冰箱、洗衣機、熱水器、廚房電器、環境電器等。財報顯示,生活電器營收45.68億元,同比減少6.43%。不過,生活電器營收規模與暖通空調業務并不在一個量級。
近年來,格力電器也開始加速向工業裝備方向拓展。2021年8月,銀隆新能源成為格力電器控股子公司,隨后銀隆新能源更名為格力鈦。當年11月,因盾安環境擁有制冷與新能源業務,格力電器公告擬以總價30億元持有盾安環境38.78%股權,盾安環境將成為公司的控股子公司。
談及公司多元化,2021年底,格力電器董事長兼總裁董明珠在接受新京報貝殼財經記者采訪時表示,“格力要做好兩大板塊,一個是消費電子板塊全產業鏈的覆蓋,一個是工業板塊,包括數控機床、精密模具等。”
格力電器2022年財報也提到,格力電器是一家多元化、科技型的全球工業集團,旗下擁有格力、TOSOT、晶弘三大消費品牌及凌達、凱邦、新元等工業品牌,產業覆蓋家用消費品和工業裝備兩大領域。2023年以來,格力電器加強“好空調,格力造”到“好電器,格力造”轉變。
丁少將認為,多元化依然是格力必須堅持的方向,畢竟空調市場也幾近飽和,格力亟待尋找第二、第三增長曲線。不過,生活電器業務對整體營收拉力顯然不夠,但這部分未來有不小的增長潛力,格力要抓住消費升級、新品類普及、智能化升級等重要契機。工業方向是實現“格力再造”的根本所在,無論是智能制造、核心器件還是新能源汽車,整體市場都具備很大的成長空間,這也是格力、美的等傳統家電企業科技化轉型升級的確定方向。
“格力一直多元化發展,不過手機、小家電、廚房電器等業務規模并不大,市場份額也有限;空調業務仍是格力電器重要營收來源。與海爾、美的多元化發展相比,格力多元化成績并不突出。目前,格力多元化向工業方向拓展,思路并沒有問題,需要時間沉淀。”梁振鵬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