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圖)
紅網楊思琪(西京學院)
近日,紹興越城區人民法院審理了一起偽造、買賣國家機關證件案。被告人辯護律師在為其中一位被告人劉某辯護時稱,劉某原本是清華大學本碩連讀高材生,開辦培訓學校后遭遇疫情,導致學校經營困難,同時又遭遇親人重病急需用錢等情況,出于僥幸心理才偽造證件。(5月16日 越牛新聞)
被告人辯護律師在辯護時強調劉某原本是清華大學本碩連讀高材生的心理,我們都可以理解,清華大學作為我國數一數二的名校,錄取分數線之高就讓不少人望洋興嘆,而畢業于此校的劉某如今卻面臨牢獄之災,確實令人惋惜。但要明白,即使“原本是清華高材生”,也不一定就能與“一定有個光明未來”畫上等號,每個人的前途最終都掌握在自己手里。只要做出違法犯罪的事,不論出身,不論學歷,無論是誰、因為什么,都必須為自己的不法行為買單。
然而,社交媒體對此新聞偏重于“原本是清華高材生”式的報道,將犯罪者原本“高大上”的受教育背景更加突出化、注目化,吸引了不少網友對“高學歷”的抨擊炮火。此新聞底下,甚至還有部分網友做出“我對清華北大印象不好”“清華高材生不懂法嗎”“讀書讀到鼻孔里”的極端評價。一部分人開始批評起中國的應試教育致素質教育的缺位,還有的人批判清華北大而引來了別的網友“你考得上嗎”的質疑,此法治新聞案件的關注點逐漸走偏。事實上,學歷不能成為判斷一個人是否會走上歧路的標準,而將炮火過多對準犯罪者小概率的高學歷身份,更會模糊法治新聞宣揚法治精神的原本意義。
違法犯罪的案件每年都有,實際上據有關部門統計,文盲、小學及初高中學歷的人犯罪率最高,而受過高等教育的犯罪者還是相對較少的。但是,近年來,“北大畢業博士詐騙2600萬獲刑10年”“清華大學碩士畢業的副局長貪污受賄”等一些個別案件的大肆宣傳報道,這些在這里出現的身份前綴,似乎為“高學歷”描上了一層不可言宣的黑跡。畢業多年、在社會上闖蕩已久的學生不論出了什么事,母校“北大清華”都會被拉出來鞭笞一頓,輿論一定要靠這樣的噱頭博關注嗎?
“原本是清華高材生”的“原本”類描述,看似給媒體對事件的整體報道增加了邏輯層次,實則不過渲染上了一層“黃色新聞”的刺激色彩,很大可能對公眾看法造成誤導。互聯網各大媒體就曾經對馬云的話進行斷章取義,截取富有爭議和刺激性的話作為標題,形成了“馬云鄙視北大清華學生”的傳播爆點,引發了輿論對名校生的炮轟。然而,馬云實則并無此意,他的講話重點在于要給普通學歷的學生更多機會。
誠然,現在的社會更需要能力型人才,學歷已經不能成為衡量一個人的主要標準,但是我們支持“唯學歷論”不再適用于社會、反對社會對低學歷人士的歧視,同時,也應該正視社會渲染名校反差、苛責高學歷的輿論環境。陷入動輒批評名校、譴責高學歷的邏輯怪圈,這樣的“批判性思維”是不理智,也是不正義的。在輿論推波助瀾之下,我們每個人都該有自己的明辨和慎思。
版權聲明:本文轉載僅僅是出于傳播信息的需要,并不意味著代表本網站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如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從本網站轉載使用,須保留本網站注明的“來源”,并自負版權等法律責任;作者如果不希望被轉載或者聯系轉載稿費等事宜,請與我們接洽。上一篇:科技部部長王志剛:推進人工智能倫理治理 積極應對風險挑戰
下一篇:最后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