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圖片僅供參考)
肥胖是世界衛生組織(WHO)認定的十大慢性疾病之一,肥胖癥已經成為目前世界范圍內最嚴重的公共衛生問題之一。
根據《中國居民營養與慢性病狀況報告(2020年)》數據顯示,中國兒童及青少年的肥胖率為10.4%,成人的肥胖率更是高達16.4%,由肥胖引發的代謝問題,如2型糖尿病、心血管疾病、痛風、高血壓、抑郁、癌癥等,嚴重影響著患者的生活質量和生命健康。
5月11日,是世界防治肥胖日。當日,復旦大學附屬華山醫院舉辦了一場以“科學減重,我要苗條我要腰”為主題的健康公益活動。著名鋼琴演奏家孔祥東也趕來活動現場,與現場減重患者及醫務人員共同探討健康生活方式,并且受聘成為“華山醫院減重形象大使”。
著名鋼琴演奏家孔祥東受聘成為“華山醫院減重形象大使”。本文圖片均為 華山醫院 供圖孔祥東透露,自己曾因抑郁一度處于封閉狀態,導致體重激增、飽受困擾,2018年突然意識到這不是一種健康的生活狀態,他選擇主動擁抱健康模式、堅持鍛煉,通過合理的運動及控食,一年多的時間里,他成功減重36kg,重回健康生活,用親身經歷詮釋了“減重大使”的榜樣力量。華山醫院普外科副主任、肥胖疝外科主任姚琪遠教授在接受澎湃新聞記者采訪時表示,身材變形只是表象,肥胖對我們的身心健康有著不容忽視的影響。超重不僅會引起代謝相關疾病風險升高,包括2型糖尿病、高血壓、高血脂等,處于生長發育期的青少年,超重還會影響性激素的分泌,男孩出現性發育不良,女孩出現性早熟、多囊卵巢等。超重對青少年心理健康的影響也不容忽視,過胖的體型、來自同學的嘲笑都可能產生自卑心理,進而造成性格缺陷、甚至抑郁。
華山醫院普外科副主任、肥胖疝外科主任姚琪遠教授講述肥胖的危害以及如何減重。姚琪遠說,既往多項研究表明,飲食、運動、心理、藥物甚至手術干預等復合減重方式,可以在降低肥胖程度的基礎上,有效降低血壓,改善血脂、血糖、肝腎功能和心血管功能,提升社交自信,并能減少遠期糖尿病、高血壓、冠心病的發病風險。上述專家坦言,他遇到過很多年輕的肥胖病人,其中有一名36歲男性,由于過度肥胖,體重高達240斤,還患有睡眠呼吸暫停綜合征,他時常在開車時睡著,曾發生過被誤認為是酒駕而抓進警局,他還遇到過體重超過400斤的30多歲的女性肥胖患者,因肥胖的身體無法像正常人生活,甚至無法在床上“躺平”睡覺。
如何判斷自己的肥胖程度呢?姚琪遠教授表示,體重指數(BMI)是科學客觀的衡量標準。BMI指數處于18.5—23.5之間屬于體重正常;23.5—27.5屬于超重,27.5—32.5屬于一度肥胖,32.5—37.5屬于二度肥胖,37.5—42.5屬于三度肥胖,超過42.5屬于重度肥胖,“一般來說,只有BMI>27.5的人,需要進行醫學干預減重,其余人群可在改變生活方式如控制飲食+合理運動的基礎上進行減重。”
姚琪遠教授進一步表示,如果一個人有很強大的意志,他完全可以不做外科減重手術,但是很多人是做不到的,這時候減重手術就能幫助到很多普通人。減重手術近十年來在國內逐步發展,而在歐美國家其應用已經有60年的時間,在使用微創技術后更是逐步成熟,是目前針對病態肥胖癥有效的方法。此外,雖然減重手術效果十分顯著,但對于處于生長發育期的16歲以下青少年,我們應該謹慎而為。
“盡管我們已有安全有效的微創手術來應對重度肥胖及肥胖伴代謝性疾病,但我們更提倡一種健康的生活理念,鼓勵公眾通過健康生活方式來預防肥胖及控制體重。”姚琪遠教授表示。
(本文來自澎湃新聞,更多原創資訊請下載“澎湃新聞”APP)
上一篇:很高級萬能好用清爽背景圖 要有勇氣成為他人的過去 天天頭條
下一篇:最后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