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圖】
“挖呀挖”洗腦式傳播,洗出一堆是非。日前,一首幼兒歌曲“挖呀挖”在社交平臺爆火,多名幼教老師的社交賬號因此獲得大量關注。幾乎與此同時,誰才是原版、誰又在“抄襲”的爭論驟起,多名“挖呀挖”演繹者稱遭遇網暴,還有多個版本的流言不時傳出。
這就沒勁了!雖然“挖呀挖”確實挺上頭,但因為這么一段手指舞的兒歌也能撕起來,而且殃及多名因兒歌獲得關注的幼教老師,不僅沒必要,而且挺無趣。
認真來挖,這個事情比較清晰的脈絡可能是:“挖呀挖”視頻獲得央媒轉發、海量圍觀的武漢某位幼兒音樂教師,確實并非本段內容的首發者,而一度被認為是首發者的武漢另一位幼教老師,在隨后也被證實非原創,并且還有一位幼教老師被證實是將“挖呀挖”歌詞與周杰倫歌曲《聽媽媽的話》結合在一起演繹的首位作者。就這么一直往前捯,目前看到最早在2018年就發布“挖呀挖”手指舞內容的,疑似某早教平臺賬號,且注明系“免費提供”……幼兒園里的手指舞挺多,但真要搞清楚權利主體老實說不那么容易。
短視頻更多是即時性的傳播和觀看,網友發表意見也因此就更隨性,往往選擇性相信各自的第一印象,進而推導出對其他同類內容演繹者的評價。獲得最多關注的武漢幼教老師可能妝容更整齊,不少在這里留下第一印象的網友就因此跑到另一位幼教老師視頻下批評人家不化妝、不敬業;而看過武漢版本的網友,則也可能反向跑到另一邊去指責所謂抄襲、侵權。
事實上,看似很有點法律觀念的網友,可能連這段“挖呀挖”作品的真正權利主體是誰也沒搞清楚,這種過于樸素的權利意識,只是網上隨口一說的某種情緒,最多也就是在為自己印象里的那個“首發權”站臺。但由此引發的多輪針對不同主體的網暴襲擊,卻是扎扎實實地存在著,而且會讓當事人很扎心。
自媒體時代了,確實人人都有個麥克風,特別是在短視頻這種新媒介中,普通人突然爆紅(或者成為某個新聞事件當事人)的可能性在增加,但普通人對此似乎始終都處于缺乏心理準備的狀態。看到旁人一夜爆紅,羨慕嫉妒可以有,盡可能地不要酸溜溜,莫名的恨更是沒必要。如果自己一夜成為眾矢之的,也要做好心理建設,面對動輒上億的流量圍觀,要對可能幾百幾千條的惡語相向盡可能寵辱不驚。當然畢竟是普通人,苛求內心足夠強大也不現實,這就要對惡意攻擊有基本的證據保全意識,及時固定證據,必要時尋求法律保護。
“挖呀挖”為什么會火成這樣,現在很難說得清楚。但最開始火起來的時候,能看到的絕大多數跟帖還是心存美好、喚醒童趣,不少人因此開始追念逝去的童真,更有人談起幼教群體的付出和收獲一直不成比例的現實,這都是可以挖、且不會傷到他人的個人表達。但因為一些捕風捉影、并不扎實的說法而網暴他人,一通亂挖壞了風氣,傷了人心,就很不美好了!
下一篇:最后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