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圖片)
古代中原王朝有許多藩屬國,誰入主中原,都喜歡萬邦來朝貢。中原王朝與藩屬國的關系,也與中原王朝國力強弱有關了,如果中原王朝強大了,藩屬國會定期來,如果中原王朝弱了,不僅不會來,反而出現“離心”作用。這些藩屬國雖然獨立性很強,但在王位繼承上有一點不能馬虎,否則會被中原王朝怪罪。
這個不能馬虎的事,就是“側封”。也就是說只有中原王朝認可了,再側封你為王了,才可以名正言順的當國王。否則國王位子也坐不穩。據史料記載,清朝入主中原后,他們也繼承了中原王朝體制,除了開疆拓土外,就是加強對那些藩屬國管理。從北到南,朝鮮王國、越南等國都害怕興起的清朝,紛紛向清朝朝貢側封。
乾隆時期,一個叫鄭信的中國人,就曾在泰國建立了一個吞吳里王朝。鄭信把緬甸趕出泰國后,疆域一度與清朝接壤。鄭信當上國王后,也派使者到清朝朝貢側封。
乾隆皇帝聽說鄭信當了國王很高興,既然有華人在泰國當國王了,大清王朝更加穩固了。但乾隆想不到,鄭信當了15年國王后,卻被人趕下臺,后來是卻克里當了國王,他直接殺死鄭信。但卻克里殺死鄭信等人后,卻面臨著一個棘手的問題,那就是側封。
如果卻克里把自己姓氏報上去,乾隆肯定會問鄭信后人去哪了?那么鄭信被殺的事,就會被清朝知道,清朝皇帝絕不會饒過卻克里。于是卻克里決定改姓鄭名華,并派使給乾隆朝貢,使者稱鄭華是鄭信的兒子。乾隆也不清楚這事,就側封了卻克里,這就是泰國王室中的拉瑪一世。
拉瑪一世死后,他的兒子拉瑪二世(漢名叫鄭佛)、拉瑪三世(漢名叫鄭福)、拉瑪四世(漢名鄭明)繼位后,都請清朝側封,而所報的名字都鄭姓。這種朝貢側封一直延續了100年,直到1883年,拉瑪五世繼位后,這種側封形式沒有了。
因為拉瑪五世是一個西方派國王,他上任后大力倡導向西方學,并不斷改革王室,使之能在歐洲列強中被認可。而此時的清朝正是光緒當皇帝時,清朝國力已經衰弱了,而且被外國列強欺負。清朝那些藩屬國當然不會向光緒來朝貢側封。這也應了那一句“誰強服誰”!
參考資料:《清史》、《泰國史》
更多精彩歷史,請關注【泥腿看客】。
下一篇:最后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