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路步行街“浸”入夜色,有著百年歷史的永安百貨大樓“露臺”卻被投射一道光。10米寬的露臺一秒變成“舞臺”,伴隨著“樓下”《甜蜜蜜》的音樂響起,一場露臺音樂會就此拉開序幕,小號吹響的《茉莉花》、昆區《牡丹亭》、愛樂樂團配樂《花樣年華》……這套組曲,既講述了上海作為生活藝術先鋒地的百年變遷,也是上海每個尋常巷陌的初夏秋冬。
作為“暑期消費季”的重要活動之一,小紅書首屆“馬路生活節”由此拉開序幕,聚焦新客群,新供給和新場景,構成新消費的節日形態。據悉,此次馬路生活節由超過200場活動組成,既有音樂會、藝術展、攝影展等文化藝術活動,也有潮流運動、納涼集市、逛吃之旅等生活氣息十足的休閑娛樂,覆蓋上海近40條馬路。
(資料圖片僅供參考)
市商務委表示,“馬路生活節”不僅打造新的“城市旅行名片”,同時也為推進上海城市數字經濟建設帶來新的乘積效應。
“看到城市空間中一些全新的美好圖景”
詩歌刷街、潮流探店、街頭音樂閃送、路燈音樂會……光看“馬路生活節”200多個活動的清單,就會捕捉到有趣的靈魂——這些富有創意的活動,以不期而遇的方式出現在不同場景,展現出上海文化的想象力與創新力。
8月3日深夜在百年永安百貨“閃現”的露臺音樂會,就用一種獨特的方式“開場”:隨著人群中的薩克斯獨奏響起,演奏家從熙攘人潮中走來,定位、調音,奏響《甜蜜蜜》,隨后在50分鐘的音樂會上,音樂人袁婭維、上海愛樂樂團、上海昆劇團、上海音樂學院學生、青年音樂劇演員次第出現在“露臺”,在這棟有百年歷史的大樓上演了精彩的音樂會。
“這是一場從未有品牌做過的音樂秀,我們用音樂講故事,將永安百貨擬人化,它佇立在此百年,觀察著上海的變遷,也是上海人民生活的觀察者。”露臺音樂會項目負責人白靈講述了創意之源,它呈現出的,是“我”所生活的城市上海在文化層面的包容性和創新性,展示中西方文化的碰撞,并把上海的城市文化名片向外傳遞。
選擇露臺場景,最初的設計是體現“承載美好生活”的場景,但在合作中又迸發出新的創意。白靈告訴記者,整場音樂會充分利用了永安百貨極具特色的陽臺空間,大樓不同樓層與內容編排相互呼應,“比如,音樂會中有一場歌劇魅影的演出,過去在劇院里會人工搭建高樓的制景,此次用的就是真實場景,讓觀眾的駐足成為一次生活的延伸。”
現場觀看演出的上海生活美食博主添飯說:“這場演出用年輕人喜歡的形式,把歷史與時尚進行了融合,也讓人們看到了城市空間中一些全新的美好圖景。”
咖啡館、花店、陽臺都擁有屬于自己的詩
“馬路生活節”起源于上海的青年城市文化IP。在小紅書項目負責人雷拉的解讀中,這是小紅書社區在線下集中、具象、真實的呈現,是煙火氣與文化的共生,“借此展現 ‘美好生活新生態’,一起探索 ‘生活不在別處’的城市關系”。
遍布于馬路的各個活動,可以看到這種煙火氣里的藝術氣息。在淡水路上,小紅書詩歌博主們的作品“刷街”了,咖啡館、花店、陽臺甚至垃圾桶都擁有了一首屬于自己的詩。有人寫下了《樹的影子》,“太陽是個/紋身師/墻上、樹上、屋檐上/都是它的作品”。詩歌被貼在空調外機的下方,路過的年輕人舉起手機,將它收入鏡頭中。
“詩歌刷街”項目負責人懷素認為,最貼近生活的場景,要從背街的小巷子里去尋找,淡水路雖然是條小馬路,但這里有咖啡店、裁縫鋪、餐廳、酒吧,是一種復雜的城市生態,能看見昂揚的生活氣質,“我們把線上人文垂直的詩歌板塊搬到線下,用這些溫暖的共鳴幫助人們在細節中找到生活的美感。”
據了解,本次“馬路生活節”還有潮流探店、街頭音樂閃送、寵物派對、小馬路逛吃之旅、運動派對等活動。在南浦大橋外馬路口,上海知名餐廳以及近百位年輕品牌主理人,帶著他們的作品出現在“納涼市集”上;周末的夜晚,6場路燈音樂會將由楊宗緯、戴佩妮、焦邁奇等歌手領銜演唱,在晚風拂過的路燈下,帶來不同主題的音樂盛宴。同時,小紅書將聯合29家潮流門店,打造“上海潮流地圖”,邀請年輕人一起解鎖上海格調;追夢園、復興公園大草坪、香港廣場南座等地,將在晚風中放送爵士、交響、新民樂、雷鬼、嘻哈等十余種音樂;上海10條特色小馬路的50家門店也將開展“小馬路逛吃之旅”活動。
多場文化藝術展為線下煙火氣帶來新活力
上海是中國的文化和藝術之都,而馬路則是生活最基礎的地理單元,許多年輕人在這里捕捉煙火氣的瞬間,并成為珍貴時刻的記錄者。
在上海世博創意秀場舉辦的“青年發光藝術展”及小紅書十周年攝影展《他們中的我們》就是這些瞬間的集中體現。其中,攝影展共有99件作品亮相,來自數十位活躍在小紅書的攝影師,這些拍攝普通人日常的攝影作品,關注具體的人和生活,攝影師葉巨拍攝的是奶奶,攝影師李啟航拍攝的是爺爺和家人。在攝影展負責人蘭多看來,“這些作品的影像風格融入了當下年輕人的語言,在構圖上、色彩上都用年輕人的方式,表達對家鄉、對祖輩的一種理解。”
走出室外,在世博城市最佳實踐區南廣場、大上海時代廣場、南昌路、南蘇州路等多條馬路上,小紅書與眾多海內外知名藝術家合作打造的藝術裝置,則詮釋出藝術與城市空間的融合、與街道社區的共生。《藍色生活交響曲》由西班牙著名當代藝術團體Luzinterruptus(西班牙語“光線介入”)打造,用9萬個塑料瓶組成高達3米的“巨型迷宮”,這些塑料瓶曾跟隨使用者去過不同地方,裝滿了使用者的生活記憶。夜晚來臨,LED燈光會讓迷宮變成一片“藍色海洋”,藝術由此融入生活。
在南昌路168號、口袋花園等地,青年藝術家羅盛天發起了“花花補丁計劃”,運用毛氈工具,制作成毛氈花、毛氈動物、毛氈蘑菇,修補老舊街道地面、墻面上的破損角落。羅盛天說:“面對城市建筑老化的切面和邊角,我想用這樣的藝術表達,給生活帶來意想不到的柔軟與重塑。”
雷拉表示,作為以城市公共空間為載體的線下節日,小紅書也希望借助“馬路生活節”引導人們更多關注附近、當下與具體的人,和大家一起找到城市給予我們的“生活密碼”,“每個人的分享都值得被回應,觸手可及的才是好生活。”
作者:徐晶卉
編輯:周淵
責任編輯:唐瑋婕
*文匯獨家稿件,轉載請注明出處。
上一篇:挪騷窩是什么意思(挪騷窩的意思)
下一篇:最后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