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于北京市民來說,知道黃花城水長城的人為數不少,很多人周末去郊區玩都去過那兒。水長城附近有兩個屬于懷柔區九渡河鎮的村莊,分別叫黃花鎮和黃花城,兩村相距2.5公里,均位于長城腳下,名字又都稱“黃花”,其中有什么典故?一個村稱“鎮”,一個村叫“城”,兩個村有什么差別呢?
黃花鎮原是軍事要地
【資料圖】
據《黃花城史話》介紹,早在公元525年的北魏時期,就有關于黃花鎮所處地區的記載?!端涀ⅰ吩疲骸肮了帜狭?,出山,過漁陽縣故城西,而南合七度水,水出黃頒谷,故稱之黃頒水,東南流注于沽水?!蔽闹兴f沽水,即今之白河。《北京歷史地圖集》標示的“黃頒谷”,就包括黃花鎮周圍、懷九河上游及黃花城地區。
到了金代,黃頒谷出現了一個擁有一定規模的村屯,它就在如今黃花鎮的位置。由于它北達四海冶,直通塞外,南屏京畿內地,故被稱為軍事要地。至元代,這個村屯已發展成為人口眾多的大村。至此,黃花鎮的名稱被確定下來,并駐有黃花鎮“千戶所”。千戶,為元、明兩代軍事防衛所之官職,領兵千人左右。黃花鎮首任千戶名為達魯噶齊,是元代時監視漢族官員的蒙古族人。此時的黃花鎮,既是軍事重鎮,也是較大的商貿集鎮。
黃花鎮地區北有鳳陀梁與四海交界,故而自古以來就是北方少數民族與中原漢族交匯、征戰之地。為了防御外夷入侵,中原修筑了西起西河(今大同西北),東達渤海(今山海關附近)的三千余里長城,而且還修筑了一道西起偏關,東經雁門關、平型關、居庸關到懷柔慕田峪與外長城相交的內長城,又曰“重城”。而黃花鎮恰恰就位于拱衛京城與皇陵的要塞之處,故地理位置十分重要。
明代,朱元璋把元兵驅逐回草原后,在黃花鎮設重兵把守,并在北齊長城的基礎上加固重修,以防止殘元、韃靼、瓦剌入侵。特別是明成祖朱棣在北京建都,并選中黃花鎮西南方向的天壽山修建陵墓后,使這一地區的軍事防御任務更加繁重。正如《長安客話》所述:“黃花鎮正為京師北門,東連山海,西接居庸,北鄰四海冶……乃極為緊要之區。”明英宗在土木堡被俘后,明朝對北方游牧民族的攻守逆轉。景泰四年(1453年),北方游牧民族不斷進犯,為加強防守,盡快了解敵情,便于指揮,明軍在緊鄰頭道關、二道關不遠的長城下建起了一座城,即今天的黃花城,并設內、外守備各一員。從此,這一帶的軍事指揮中心便從黃花鎮移駐黃花城內。
黃花路轄兵上萬人
黃花城距黃花鎮僅2.5公里,且為黃花鎮所轄,故以黃花鎮名之,稱“黃花鎮城”?!端逆側P志》里就有“景泰四年建黃花鎮城一座”的表述。這里所說的鎮城,即黃花鎮之城,以后逐漸簡化,稱為黃花城。該城東西長約210米,南北長約240米,設有東門、前門和西門,東門被百姓稱為喜門,南門被稱為財門,西門被稱為鬼門。顧名思義,3座門的俗名與后來城中百姓的生活息息相關。據當地老人講述,東門曾有一匾額,上書“威震藩籬”。可見當時建城之目的就是抵御北方游牧民族的侵擾。
明嘉靖三十年(1551年),設黃花路營,置參將1員,領中軍1員,千總4員,轄官兵12600名。因慕田峪一帶戰事頻繁,兩年后千總改駐渤海所。這里所說的“路”不是地名,意為“方面”。黃花路即為“黃花城方面”之意,是個軍事建制名稱。所以,其軍事機構遷至渤海所后,仍稱黃花路。而黃花鎮在黃花城建成以后,便成為單一集鎮了。
黃花城長城段全長12.94公里,其中有空心敵臺40座、實心敵臺9座、墻臺5座。山高墻陡,雄偉壯觀。這段長城修筑的工藝比較精細,石湖峪以西為石條壘砌,巍峨堅固;以東則下甃(zhòu)石條,上砌城磚,美觀大方。由于這里的軍事地理位置至關重要,關隘設計也嚴謹完備,一共設有三道關卡,即頭道關、二道關、三道關。以二道關為中心,南面西起旺泉峪山頂,經西水峪口、石湖峪口、撞道口、本鎮口(頭道關)、小長峪口,然后過十八蹬直達斷邊長城。過了梁北,便是渤海鎮轄內的大長峪長城。
其中西水峪口是黃花城管轄的明內長城關隘之一,它位于九渡河鎮西水峪村北,為懷柔境內最西關口。據《四鎮三關志》載:“西水峪口,永樂年建,通永寧南山謊炮兒并韓家川,通眾騎,極沖。”《長城關堡錄》載:“西水峪口,在佛石口東,又東為撞道口,西至居庸關九十里,昌平界,外口緊要,正城一道,水門一空,堡城一座,城鋪一間,過門一空,攔馬墻一道。”
石湖峪口是黃花城管轄的第二個明內長城隘口,它位于九渡河鎮石湖峪村北1公里,東距撞道口1公里,西與桃洼峪相接。據《四鎮邊務總要》記:“明正德八年(1513年)建,山險,不通騎?!?/p>
撞道口則是黃花城管轄的第三個明內長城隘口,它東連頭道關、西距石湖峪均1公里,北距二道關5公里。該隘口因建于山脊鞍部,關前道路彎曲,外臨高阜,不到關門,見不到關口,故名。據《日下舊聞考》記:“建于永樂二年(1404年),內洼外阜,受敵極沖。”萬歷五年(1577年)對該段長城加寬加高,同時對關門也進行了修葺,并在關門南北兩面鑲嵌了石匾額。南面刻有“撞道口”三個大字和“欽差守備黃花鎮地方以都督指揮體統行事指揮僉事劉勛,萬歷五年季春吉日鼎建”等落款,北面匾額刻“鎮虜關”三個大字和紀年?,F在關門保存完好,仍為進出口的人行通道。
城工題名碑記錄工程責任
明代不僅在頭道關上高筑敵臺,而且在關北還增設了第二三道長城,從地理形勢上看,設立撞道口關是占據要沖,因第二道防線上的鷂子峪地處偏僻,地形復雜,如果沒有撞道口就顯得孤立無援,有了撞道口則便于和黃花城指揮機關取得聯系,接受指揮和增援,故至今仍有“鷂子峪口生命線,撞道口是關鍵”的傳說。
再說位于二道關村西南溝的鷂子峪口,屬于明內長城二道關隘口管轄,古時該溝曾住有猛禽鷂子,故名。隘口西南海拔429.8米處有烽火臺一座,尚存。隘口東側北坡根有建于萬歷二十年(1592年)古堡一座,它北高南低,為磚石結構,呈梯形,漢白玉石門額上書“鷂子峪堡”四個大字,城堡保存完好。
二道關隘口位于九渡河鎮二道關村內,由于黃花城南拱京師,西護陵寢,位置險要,故設三道關防守,本關口在頭道關(亦稱黃花鎮本鎮口)北,這里故稱二道關,二道關北3.5公里處還設三道關。據《長城關堡錄》載:“二道關,在縣北一百二十里。有石堡,嘉靖十七年(1538年)建。北通四海冶,來騎由三道關往西南,道路寬漫,通眾騎?!标P口東西兩側皆為高山,河西岸有鎮河臺一座?,F關口因修公路已廢,基址尚存。
值得一提的是,2020年5月9日懷柔區文物管理部門在小長峪長城一帶收集到一塊記錄修長城竣工驗收責任人的“隆慶四年閱視題名鼎建碑”。同年的5月12日,懷柔區九渡河鎮黃花城村長城專職保護員李殿華又向懷柔區文物所捐獻了一塊“城工題名碑”,碑中記錄了修長城的工程紀要,且留有工程責任人姓名:“黃花路參將李信下、黃花鎮守備吳海占修,總委督工官溫克民、王巡、萬國、李珍,本城中軍官王棟,老界把總官李金”。這塊“城工題名碑”公示了工程質量責任人,也讓后世知道當年是誰修過這段長城。
(原標題:話 黃花鎮與黃花城之謎)
流程編輯:u060
版權說明: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未經書面授權許可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本網站上的文字、圖片、圖表、漫畫、視頻等內容。未經許可即使用,或以此盈利的,均系侵害本網站著作權及相關權益的行為,本網站將追究法律責任。如遇作品內容、版權等問題,請在相關文章刊發之日起30日內與本網聯系。聯系方式:[email protected]
下一篇:最后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