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密云區首次公布了野生維管束植物、資源植物和重點保護植物三類植物名錄。名錄顯示,密云區記錄在冊的野生維管束植物已達123科528屬1117種,包括野大豆、大花杓蘭、輪葉貝母、尖帽草等國家級、市級珍稀野生植物69種。其中,輪葉貝母野生植株僅八九年時間就從約20株繁殖至2000余株,實現了百倍擴繁。
作為北京面積最大的生態涵養區,近年來,密云區堅持生態優先、保水富民、綠色發展、特色一流的發展思路,實現保護與發展的雙贏。
(資料圖片)
霧靈山林場職工正在對保護區內的野生資源進行普查。 孟辰冉攝
珍稀野生植物“安家繁衍”
位于密云北部的霧靈山,北京東北部重要的綠色生態屏障,是華北地區生物多樣性富集區之一。在廣袤的綠林中,不僅有豐富的動植物資源,更生長著很多獨有的珍稀物種。國家二級保護植物輪葉貝母就是其中之一。
輪葉貝母,屬于百合科內最大的家族——貝母屬,主要分布在東北至華北地區,生長于高海拔山坡草地或林下。小小的花朵宛如一盞垂吊的宮燈,走近細看,每朵花的被片上散落著方塊狀的紫色、紅色和綠色色斑,猶如馬賽克一般,十分奇特。而在被片的內側,掛著晶瑩剔透的花蜜,甜度可比得上蜂蜜。
在北京,輪葉貝母僅在密云霧靈山高海拔地區發現,數量稀少。由于野生貝母資源面臨很大威脅,所有貝母均被列為國家二級重點保護野生植物。
這樣珍稀的植物,起初在霧靈山的分布數量也并不多。“2014年時曾進行過調查,輪葉貝母僅有約20株。”霧靈山自然保護區護林員馬志紅介紹,為了幫助這些極小種群珍稀野生植物繁衍,園林部門陸續實施了人工授粉、動態監測、近地繁育等措施,目前輪葉貝母在密云山林間已有2000余株。
密云區持續推動生物多樣性的調查、監測和保護工作,區域內先后發現北京無喙蘭、北方鳥巢蘭、鐵木種群、尖帽草等珍稀、瀕危植物,隨著調查的深入,新物種、新分布、新記錄也在不斷涌現,豐富了植物區系資料。
對于這些極小種群的野生植物,密云區園林部門協同多部門聯動,開展野生動、植物保護及棲息地修復、水生態恢復等工作。“我們建立了輪葉貝母保育基地、鐵木擴繁基地、刺五加原生境保護點等多個實驗基地,通過人工培育、遷地保護等舉措,使極小種群珍稀野生植物得到有效保護。”馬志紅說。
年底摸清生物資源“家底”
眾多極小種群珍稀野生植物的出現,正是密云生態保護的成果之一。近年來,密云區實施了最嚴格的生態保護機制。
密云水庫是北京重要的地表飲用水源地、水資源戰略儲備基地。密云區創新整合水務、環保、漁業、城管等主管部門的執法職能,組建密云水庫綜合執法大隊,在全國率先實現特定區域綜合性執法。水庫155高程范圍內全面退耕禁種;水庫上游清退畜禽養殖,建成73條清潔小流域。目前,密云水庫上游的潮河、白河均達到地表水Ⅰ類標準,實現清水下山。關停上下游5座礦山及水庫周邊110家企業,建成8.5萬公頃水源涵養林。密云水庫及上游主要河流的入境、入庫位置和重要支流、干流交匯處已安裝28處水質在線監測設施,確保凈水入庫。
綠水總與青山相伴。截至目前,密云區濕地面積達到1.64萬公頃,森林資源蓄積量達389萬立方米,均居全市之首。通過實施新一輪百萬畝平原造林、京津風沙源治理、斑禿綠地修復、庫濱帶水源保護林等工程,實現了綠化總量跨越式發展,構成了以濕地公園、城市森林公園、小微綠地、口袋公園、城市綠道等多種綠化類型交織的綠色空間格局。山脈、原野、城鄉的一抹抹綠色愈發濃郁。
卓越的生態成果,孕育了珍貴的野生生物資源。在密云的青山綠水中,到底還藏著多少野生動植物寶藏?這一問題今年即將揭曉。年初,密云區生態環境局宣布啟動生物多樣性的調查,對陸域高等植物、大型水生植物、哺乳動物、鳥類、兩棲類、爬行類、昆蟲、魚類、大型底棲無脊椎動物、大型真菌、藻類、浮游動物等12類物種開展本底調查,對密云區生物多樣性狀況進行全面評估,摸清密云生物資源“家底”。該項工作計劃將在今年內完成。綠色發展格局打造“生態富民”
多年來的生態保護成果,不僅為野生的生靈營造了家園,更成為密云綠色發展的雄厚基礎,
近年來,密云區圍繞綠水青山轉化為金山銀山這篇大文章,大力發展生態文旅、生態農業,把生態優勢轉化為發展優勢。
全國首批水生態文明城市、國家衛生城市、國家生態文明建設示范區、“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實踐創新基地、中國天然氧吧、中國高質量發展典范城市……一系列國家級榮譽紛至沓來。
乘生態成果東風,發展之勢迅猛。就在上個月召開的2023年文旅產業高質量發展大會上,現場集中簽約了18個戰略投資項目,積淀的生態優勢為密云引來147億元投資。
眼下,密云正全力打造“一條科技創新和生命健康戰略發展帶,四條特色文化旅游休閑發展帶,多個特色鄉鎮和特色產業”的全域發展格局,充分發揮懷柔科學城東區引擎輻射帶動作用,深入挖掘密云好山好水資源稟賦,建設“產業設施興、人才服務興、文化文明興、生態環境興、組織機制興”的“五興鄉村”,打造“生態富民”的密云樣板。
下一篇:最后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