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財經全媒體記者 歐雪 深圳報道
在粵港澳大灣區產業鏈、供應鏈、創新鏈、服務鏈、價值鏈五鏈的支撐下,大灣區經營主體蓬勃發展,跨境電商企業、工業制造業企業出海等新的產業業態正在為大灣區雙循環賦予新的內涵。
(資料圖)
今年以來,粵港澳大灣區經濟活動復蘇較快,穩外貿政策加快推進。整體來看,今年前4個月,廣東外貿進出口微降,但韌性強、亮點多,尤其是出口保持較快增長趨勢,企業信心不斷增強。
根據海關總署廣東分署數據,今年1-4月,廣東外貿進出口2.52萬億元,同比下降0.7%。其中,出口1.68萬億元,增長5.4%;進口8415億元,下降10.9%。
5月25日,由南方財經全媒體集團主辦,恒生銀行協辦,21世紀經濟報道、廣東粵港澳大灣區研究院承辦的“2023粵港澳大灣區創新經濟高峰論壇夏季論壇”在深圳舉辦。
圍繞“大灣區創新經濟高質量發展”這一中心主題,學者、科研機構負責人、上市公司核心高管、高成長企業代表等一起開展圓桌對話,探討了目前企業出海所面臨的機遇與挑戰。
產供銷一體化模式“走熱”
作為發展速度最快、發展潛力最強的外貿新業態,跨境電商當前正成為貿易強國、國內國際雙循環的重要動能。
“跨境電商發展已經進入歷史性的拐點。”廣東亞太電子商務研究院院長、暨南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陳海權在會上如此說道。
實際上,近年來企業“觸電”出海越來越常見,但企業之間的業績卻越來越呈現冰火兩重天之勢。
據陳海權觀察,當前電商在全球貿易中的變化趨勢較為突出。“目前電商從搜索型轉向算法型,從人找貨變為貨找人,這對很多企業來說是個巨大的挑戰。”陳海權稱。
其次,在全球貿易之中,品牌出海的時代已經出現,中國企業在逐漸贏得價格的決定權時,也在慢慢積累渠道的話語權。
此外,在跨境電商領域,針對C端客戶的消費互聯網一直是行業重點。不過,當前針對B端客戶的產業互聯網也逐漸獲得重視,陳海權表示,“產業互聯網、消費互聯網在跨境電商板塊已經進入融合的階段,產供銷一體化的模式正在出現。”
從數據上看,產供銷一體化模式對我國跨境電商企業來說仍處于起步階段。易網創新聯合創始人姜仕鴻根據公司旗下的易芽平臺數據分析,目前在亞馬遜平臺上,大概只有15%左右的賣家屬于工貿一體,即為前店后廠的賣家,而超80%的賣家都是純粹的貿易商角色。
不過,姜仕鴻進一步分析,當前新產品、新功能帶來的差異化競爭優勢變得尤為重要,因此
對此,前海數貿董事長李良也認同,他表示,以物流樞紐型城市進行貿易集散的傳統布局將發生改變,可能會逐漸往產業帶轉移,貿易端會和產地將進行更緊密地結合。
數字化賦能“潮起”
作為深圳的頭部跨境電商賣家,深圳市通拓科技有限公司副總裁王亞麗表示,近年由于世界格局產生變化,公司與其他出海企業一樣都面臨著非常大的挑戰。
實際上,中國企業全面出海的時代已經到來,挖掘新興市場的同時,本地化運營、實現安全合規、應對數字化浪潮等都是企業出海難以回避的問題。
王亞麗直言,當前海外形勢、產業特點倒逼著行業進入品牌化、精細化、本地化運作階段,同時,海外稅務合規,國內稅務合規以及產品平臺合規這三大合規要求需要企業去同步推進。
她進一步分析,只有真正實現技術驅動以及精細化管理的企業才能生存下來,其中數字化是其中關鍵。
當前,數字化對企業出海的賦能,除了體現在貿易前端,還貫穿到企業內部管理和跟供應商的聯動上。
“合規非常需要數字化技術的支撐,部分企業只通過‘貿易外衣’賺取短暫利益,沒有實現合規也沒有實現數字化,很難可持續發展。”王亞麗稱。
姜仕鴻也表示,在協助工廠進行數字化、數據化升級時,僅用“降本增效”作為賣點,難以讓工廠老板為此買單,想要拓展海外市場的企業對于供應鏈服務、供應鏈金融服務仍有非常大的需求。
他表示,隨著大環境的影響和市場的變化,打造數字化驅動的供應鏈生態已成為跨境電商行業未來發展的重點。
而在李良看來,數字化跟傳統的信息化、自動化完全不一樣。
在做數字化的轉型中,優先解決銷售端的問題,利用新技術在品牌和銷售方面進行延伸,提升中國制造業和外貿企業的利潤空間。
此外,在研發和專利要有相對的布局。因為當新技術在品牌和銷售延伸到一定程度,一定會遇到天花板,所以從長遠考慮,也要有相應布局。
值得注意的是,李良建議,中小企業不要盲目布局數字化,需要結合企業發展實際出發,從產業鏈點上去進行數字化技術的應用,不一定要全鏈條進行數字化改造。
下一篇:最后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