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王峰北京報道5月25日,中國社會科學院法學研究所、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聯合發布“法治藍皮書”《中國法院信息化發展報告No.7(2023)》(下稱《法院信息化藍皮書》)。
“十四五”期間,人民法院信息化綜合運用互聯網、大數據、云計算、人工智能、區塊鏈、5G等先進信息技術,建設以知識為中心、以智慧法院大腦為內核、以司法數據中臺為驅動的人民法院信息化4.0版。
《法院信息化藍皮書》指出,2022年的人民法院信息化建設穩步推進,人民法院信息化4.0版總體框架基本建成。
【資料圖】
但智慧信息技術的司法應用,既存在與司法審判執行專業性不匹配的問題,也存在算法黑箱等隱患,未來,應依托信息化提升訴訟服務與司法活動各環節、司法外部的融合貫通,實現更高水平的數字正義。
《法院信息化藍皮書》指出,近年來人民法院致力于為人民群眾提供集約集成、線上線下融合的司法服務,讓有司法需求的群眾隨時隨地觸手可及。
作為近年來最受矚目的司法便民服務措施,中國移動微法院2022年3月升級為“人民法院在線服務平臺”。
平臺覆蓋四級法院,成為全國法院面向群眾、企業提供在線服務的統一入口。用戶可通過人民法院在線服務微信小程序進入全國所有法院,使用全國通用訴訟服務功能和當地法院的特色服務功能。
截至2022年底,人民法院在線服務平臺實名注冊用戶數達1675萬人,平臺累計接收網上立案申請2400余萬件,在線送達文書700余萬份。
當前,“人民法院在線服務平臺”在線提供立案、開庭、送達等服務,當事人、律師等辦理訴訟事務基本實現全流程、全天候“掌上辦”。通過在線方式開展訴訟,當事人參與訴訟平均往返法院從近6次減少到只需要1到2次,甚至一次也不用跑。
智慧訴訟服務發展至今,更突出各專業領域深耕細作。
在知識產權保護領域,北京互聯網法院與北京版權保護中心聯合打造“版權鏈-天平鏈行政司法協同治理平臺”,當事人通過北京互聯網法院電子訴訟平臺進行要素式立案,輸入登記證書編號等信息可立即獲取上鏈數字登記證書進行核驗,并可跨鏈調取北京版權保護中心存檔的圖片版權登記材料,涉案原圖、權屬說明、作品登記申請表等情況一目了然,既大幅降低權利人舉證難度,也顯著提升了庭審效率。
在破產處置方面,深圳市中級人民法院建立破產事務一體化辦理平臺,實現破產財產查控和事務辦理“一網通辦”、破產信息“一鍵查詢”。
廣州市中級人民法院運用區塊鏈技術,開發全流程線上辦理律師調查令服務平臺,律師調查令的申請、審批、簽發、使用和反饋各環節全部在線完成。律師不僅可以通過電腦端、手機端完成調查令的申請和使用,還可在線向法院反饋調取到的證據材料。
《法院信息化藍皮書》指出,人民法院建成智慧審判系統,持續推進大數據、區塊鏈、人工智能等信息技術在審判執行工作中的深度應用。
各類智能輔助系統切實大幅減少了法官的事務性工作。依托人工智能先進技術,目前已實現案件卷宗信息自動回填、庭審語音自動轉錄、文書輔助制作、法律知識服務、類案自動推送等服務,減輕法官事務性工作、提升庭審效率。
訴訟網絡化是人民法院信息化重要的成果之一。我國在全世界率先成立了三家互聯網法院。互聯網法院90%以上的案件實現了全程網上立案、網上送達、網上審理。
五年間,中國法院的刑事案件智能輔助辦案從自動提取刑事案件法定和酌定量刑情節、自動推送量刑規范化司法解釋、大數據分析提供量刑參考等簡單功能,逐步向更為復雜的支持案由、情節等多維度質效統計分析等功能拓展。
司法資源智能推送功能更加強大,截至2022年底,法信平臺擁有文獻總數達11689萬余篇,注冊用戶117.8萬余人,平臺總訪客量2573萬人,總瀏覽量2.99億人次。
2022年,智慧法院大腦服務能力繼續提升。完成人工智能平臺基礎AI模塊設計規劃,面向全國法院提供法信智推、當事人畫像、圖文識別等智能化服務。
《法院信息化藍皮書》還指出,智慧審判確實取得了長足進步,但仍然存在一些不足。部分司法人員認識出現偏差,思想觀念需要提升,具備大數據分析、調研能力的人才匱乏。平臺太多給法院之間、法院和其他部門之間系統互通互聯帶來困難,系統仍需整合,智慧審判應用的普及程度還需加強,基礎數據質量有待提高。
《法院信息化藍皮書》指出,建立在海量數據和智能分析基礎上的司法管理活動更加精準。
審判管理層面最為突出的成效是加強智慧法院安全體系建設。加強了中國裁判文書網個人信息脫敏處理,優化個人信息保護規則。規范人民法院數據處理工作,促進司法數據安全開發利用。
安徽省合肥市中級人民法院將量子加密通信技術和儲存傳輸技術相融合,全方位保障系統與數據安全。量子技術在加密過程中可實現支持配合量子密鑰管理服務獲取IPSEC VPN工作密鑰,通過量子密鑰與國密算法結合實現對傳輸流量的加密,且量子密碼支持周期性更新,確保量子加密的安全性。
合肥中院還在5G專網建設的基礎上,架設量子設備對5G專線網絡傳輸的數據進行全部數據加密和解密。
《法院信息化藍皮書》指出,經過五年發展,智慧訴訟服務成效顯著。同時,智慧信息技術的司法應用,既存在與司法審判執行專業性不匹配的問題,也存在算法黑箱等隱患,司法自身的特點規律與信息技術取向存在緊張乃至背離,需尋求破解之道。
未來,應依托信息化提升訴訟服務與司法活動各環節、司法外部的融合貫通,為當事人、代理人和社會各界提供更優質高效的訴訟服務,更好地服務大局,助力民生保障和營商環境優化,助力實現更高水平的數字正義。
上一篇:世界快消息!怎么查公務員崗位
下一篇:最后一頁